老撾猴子洞發現 86,000 年前人類骸骨 助了解東南亞人類遷移史
最新刊於《自然通訊》的研究分析在老撾一個洞穴發現的人類骸骨碎片後指出,早在 86,000 年前,現代智人就已抵達東南亞。
該兩塊骸骨碎片來自位於老撾北部一座山上海拔約 1,170 米的猴子洞 (Tam Pà Ling) 。此前在該洞穴中發現的人類骨骼碎片距今為 7 萬年,是該地區人類存在的最早證據之一。是次發現則再促使考古學家在洞穴進行更深入的挖掘。
兩塊新發現的骸骨碎片分別是頭骨前方的碎片和脛骨碎片,很可能被季候風沖進了猴子洞。 儘管這些碎片並不完整,但團隊能夠將其尺寸和形狀與早期人類的其他骨頭進行比較,發現它們最接近現代智人,而不是如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或丹尼索瓦人等其他古代人類。
團隊使用螢光鑑年法檢定附近沉積物,和對來自同一土層的哺乳類牙齒進行鈾系列鑑年來估計該兩塊人類骸骨的年代範圍。螢光鑑年法是種測量晶體最後一次暴露在陽光或熱下時間的技術,而鈾系列鑑年是一種輻射測量技術,類似於碳 14 鑑年,測量鈾隨時間衰變成釷、鐳和鉛的比例。團隊最終估計,頭骨的歷史可追溯到 73,000 年前,而脛骨的歷史更可追溯到 86,000 年前。
發現尤其重要,特別是因為學界長期一直在爭論現代智人到達亞洲的時間。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哥本哈根大學古人類學家 Fabrice Demeter 指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老撾幾乎沒有進行過人類學研究。而關於人類移居東南亞的爭論已持續了幾十年,因為不同團隊都試圖了解人類如何,以及何時跨越海峽和海洋最終到達澳洲。猴子洞則是解答問題的最佳十字路口。
雖然,迄今為止積累的基因和石器證據強烈支持現代智人,在 60,000 年前的某個時間從非洲快速擴散,但類似是次的研究正在為更早的遷移提供證據。
另外,猴子洞未發現石器或其他關於這些人類生活方式的線索。研究亞洲史前史的考古學家長期以來一直懷疑,甚至在 65,000 年前,古人類就有能力到達島嶼並穿越海洋,在世界上看似偏遠的地區定居,而是次研究填補考古記錄空白是件好事。
來源:
Live Science, 86,000-year-old human bone found in Laos cave hints at ‘failed population’ from prehistory
報告:
Freidline, S.E., Westaway, K.E., Joannes-Boyau, R. & et al. (2023). Early presence of Homo sapiens in Southeast Asia by 86–68 kyr at Tam Pà Ling, Northern Laos. Nat Commun 14, 3193. doi: 10.1038/s41467-023-38715-y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