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報告:臭氧層修復進度符合預期 證各國齊心可解決氣候危機
根據聯合國、歐盟、美國太空總署 (NASA) 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 聯合發表的最新評估,隨著引致臭氧層穿洞的化學物質在全球逐步淘汰,臭氧層有望在幾十年內完全恢復,是一個難得的環保好消息。
臭氧存在於地球表面上方約 11–40 公里的平流層,臭氧會吸收來自太陽的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皮膚癌與白內障等損害。從上世紀 70 年代開始,學界發現南極地區的臭氧層會在當地春季開始轉薄, 9 月中至 10 月初會變得最薄。情況是源於人類使用製冷化學物質如氟氯烴 (Chlorofluorocarbons, CFC) 與氫氯氟烴 (Hydrochlorofluorocarbons, HCFC) 。這些物質會分解平流層臭氧分子,令臭氧層穿洞,使地表曝露於更多的紫外線輻射下。
1987 年全球 46 國簽訂《蒙特利爾議定書 (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規定將 13 種 CFC 與 HCFC 的生產凍結在 1986 年規模。議定書此後多番修訂,最終在 2010 年決定禁止製造這些化學物質, 2040 年將全面淘汰,是極少數國際合作解決環境危機的成功例子。
根據該份在周一 (9/1) 公佈的專家小組評估,自 1989 年《蒙特利爾議定書》生效以來,各種 CFC 的使用量大減 99% 。如果各國政策保持不變,預計到 2040 年全球大部分地區的臭氧層將恢復到 1980 年的水平。不過對於兩極地地區恢復的時間則較長,北極為 2045 年,南極是 2066 年。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 Petteri Taalas 在聲明中指出,限制臭氧破壞的措施為氣候行動開創先河,並取得成功,這表明我們可以能做些甚麼,而這都是緊急要做的事——棄用化石燃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限制溫度繼續升高。
小組表示,用作製冷劑和絕緣泡沫的禁用化學品 CFC-11 全球排放量在連續幾年意外增加後,自 2018 年以來有所下降。報告指出,當中大部分 CFC-11 排放來自中國東部。
該報告還發現,自 1993 年達到峰值以來,消耗臭氧層的化學物質氯 (Chlorine) 含量在平流層減少 11.5%,而溴 (Bromine) 則自 1999 年達到峰值以來減少 14.5%。
CFC 與 HCFC 等破壞臭氧的化學物質也是強效溫室氣體。 2021 年於《自然》刊出的一份研究指出,如果沒有《蒙特利爾議定書》,全球可能會額外升溫多 1°C。 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已升溫 1.2°C ,而學界一直警告,各國應將溫升限制在 1.5°C 以內,以防止氣候危機造成更嚴重的後果,例如極端乾旱、山火、洪水和糧食短缺的風險。
在這份每四年一次的評估報告中,研究小組亦首次審視了太陽地球工程的前景。太陽地球工程是指,通過將氣溶膠 (aerosol) 噴入平流層以將陽光反射出地球大氣層等措施來減少全球變暖的方法。
小組發現,平流層的氣溶膠有助減緩氣候暖化,但警告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且可能影響平流層溫度與循環,以及臭氧的產生、破壞率和運輸。
CNBC, The Earth’s ozone layer is slowly recovering, UN report finds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