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學會特刊:重新植林吸碳不只靠「量」 應考慮物種、種植方式等因素
未來 10 年,世界將變得更加綠色。上週在埃及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歐盟和 26 個國家承諾在 2021 至 2030 年提供 160 億美元(折合約 1,250.6 億港元)支持重新植林計劃,並依靠樹木通過儲存碳來緩減氣候變化。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數據,從 2000 年到 2020 年,全球森林面積實際上增加了 130 萬平方公里,面積相當於逾 3.4 個日本,其中中國和印度的重新植林量領先於其他國家。不過,這些新森林中約有 45% 是密集的單一物種林木,對生物多樣性和長期碳儲存的益處不如天然的森林,而這亦是很多重新植林計劃的問題所在——這些計劃僅關注種植的樹木數量,而較少關注樹木的生存情況、森林的多樣性或儲存的碳量。
早前《英國皇家學會 B 哲學彙刊》以森林為主題的特刊,以 20 篇研究與評論討論相關問題。其中一篇對南亞和東南亞重新植林計劃的深入研究,詳細說明植林的挑戰。該團隊檢查了 176 個土壤和環境條件,以及種植不同品種樹木的重新植林地點存活率數據,並發現在一些地方,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樹苗存活下來,平均只有 44% 的樹苗存活了 5 年以上。
不過該團隊又指,當樹苗種植在成熟樹木附近時,平均有 64% 存活下來,這可能是因為該些地區土壤退化程度稍低。其他研究亦曾表明,改善土壤條件與將植林區與農場區分起來等措施也可提高樹苗的生存機會,但成本會較為高昂。
同期刊出、來自清邁大學的報告則指,種植一些容易生長的物種,尤其是本地物種能令新森林茁壯、快速成長,抑制雜草生長,並吸引動物進駐協助傳播花粉或種子。例如澳洲重新植林時使用的滴血心葉木 (Homalanthus novoguineensis) 的灌木則在當地是種有效初始林木,其根可以令土壤疏鬆,其落葉能增加土壤養分,讓其他物種得以生存,而該品種的多肉果實也能吸引不少可動物傳播種子。
選擇合適的種植地點也很重要。荷蘭瓦赫寧恩大學暨研究中心生態學家 Louis König 和 Catarina Jakovac 的研究在過去 25 年於巴西已荒廢錫礦的重新植林計劃。他們指出,樹木很難在尾礦 (Tailings) 上生長,因為該些地區的土壤層被破壞且有毒;種植的幼苗在礦坑和靠近殘餘森林的地方生長得更好。
一種可能的節省成本措施不是在整個地點重新植林,而是「分散投資」將樹苗分散種植創造「再生島」,新的森林將在其周圍自行生長。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團隊對哥斯達黎加 13 個實驗地點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這種「應用核心」比只一或幾種樹木的方式,能更促進多樣化與密集森林的再生。因為這種核心為樹木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和陽光,讓森林可以自行恢復。
重新植林如何影響當地人是規劃計劃的一個重要因素。重新植林會減少用於耕種的土地,但當地社區可以得到補償。同時新的森林可提供木材、野生動物狩獵機會和其他收入來源。
其中一個美國團隊的研究,透過對比將銷售經過認證的可持續木材坦桑尼亞東部居民與無參與類似計劃者的快樂程度。該團隊發現,森林管理得越好(即能賣出更多可持續木材),居民就越快樂,可見這不僅是讓生態回復,亦可以帶動社會和經濟發展。
不過該特刊的共同編輯美國保育專家 Andrew Marshall 指出,如何衡量植林的成功,答案仍取決於當地情況。 他說:「即使擁有一萬億美元,也不代表有適合所有人的簡單答案。」
圖: Pok Rie
來源:
Science, Reforestation means more than just planting trees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