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研究確定海洋細菌可分解塑膠垃圾

塑膠污染已經失控。每年有超過 800 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其中一些沉入海底、重返海岸邊或漂流至偏僻的垃圾帶,但學者仍不知很大一部分的塑膠垃圾下落,只懷疑有一些是被微生物分解。

最新刊於《海洋污染公報》的報告指,實驗室的實驗顯示一種稱為紅色紅球菌 (Rhodococcus ruber) 的海洋細菌可以緩慢分解和消化由聚乙烯 (polyethylene, PE) 製成的塑膠。聚乙烯是最常用的其中一種塑膠,主要用於包裝、膠袋與薄膜等。雖然團隊尚未清楚紅色紅球菌是否能在實際情況下分解聚乙烯,但研究證實該菌至少有能力這樣做。

先前的研究已發現紅色紅球菌多個菌株在海洋塑膠垃圾上形成細胞膜。此外,2006 年的初步研究表明,表面有紅色紅球菌的塑膠被分解速度比正常情況快。

為了模擬塑膠垃圾在海洋表面分解的自然方式,荷蘭皇家海洋研究所 (NIOZ) 的團隊將塑膠樣品暴露在紫外線下,並將之放入人造海水中,再引入紅色紅球菌。研究首席作者 NIOZ 微生物生態學家 Maaike Goudriaan 解釋,用紫外線先處理聚乙烯是必要的,因為陽光已知會將塑膠部分分解,使之更易滋生細菌。

通過測量從分解塑料中釋放的碳同位素碳 13 水平,團隊估計實驗中的聚乙烯以每年約 1.2% 的速度分解,但分解速度太慢無法完全解決海洋塑膠污染問題。另外,團隊雖然無法確定紫外線燈對塑膠的分解程度,但實驗後的細菌樣本有含碳 13 的脂肪酸膜,顯示紅色紅球菌顯然發揮了作用。 

有參與研究的 NIOZ 微生物學家 Annalisa Delre 指出,數據表明自 1950 年代以來,陽光可能已經降解了大量漂浮在海中的塑膠,然後不同微生物可能會進一步分解這些垃圾。

自 2013 年以來,已有不同研究團隊表示,微生物很可能在海洋塑膠垃圾上繁衍生息,形成一個合成生態系統。甚至有證據表明,其中一些微生物正在適應食用不同類型的塑膠。

此前亦有不同研究試圖改造細菌或酵素分解塑膠,但有學者擔心這些方法方法會對自然生態系統和食物網產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畢竟,分解塑膠不一定是好事,因為微膠粒更難被清理,並可能被濾食性動物攝取,進入食物網中。

來源:

Science Alert, Bacteria Can Use Plastic Waste as a Food Source, Which Isn’t as Good as It Sounds

報告:
Goudriaan, M., Morales, V.H., van der Meer, M.T.J. & et al. (2023). A stable isotope assay with 13C-labeled polyethylene to investigate plastic mineralization mediated by Rhodococcus ruber.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Vol186, Jan 2023, 114369. doi: 10.1016/j.marpolbul.2022.114369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