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青口能攝取微膠粒封存於糞便中 或作生物「過濾器」減海洋污染
據估計,現時全球海洋中有數以萬億計的微膠粒,不單污染環境,亦會影響海洋生物健康,並導致群族數量下降。然而,其微細體積也幾乎讓人類束手無策。最新刊於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的研究就指,人類食用的藍青口 (Mytilus edulis) 可能是其中一個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為該種濾食性貝類可攝入微膠粒和其他污染物,然後將之儲存在糞便中,令微膠粒更容易從水中被移除!
領導是次研究的英國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生態學家 Penelope Lindeque 形容,藍青口本質上就是「把垃圾倒出來供我們收集」。
過去學界在實驗室的條件下,已知道藍青口可在靜止的水中過濾微膠粒,因此是次團隊想在更動態的條件下對藍青口進行測試。團隊首先將藍青口放入鋼製水缸後,揼入含有微膠粒的水,確認了這止從養殖場取得的藍青口吸收了水缸中約三分之二的微膠粒,並將之封存在糞便中。
然後,團隊再將藍青口放在籃內,帶到實驗室附近碼頭。他們選擇了一個受徑流、船隻污染和暴雨溢流排水溝溢出影響的位置,將裝有大約 300 隻藍青口的籃放入水中的水缸系統;每個籃下方均設裝置收集藍青口糞便,而系統也容許經過的水流迴流至周圍環境。
團隊指,每隻藍青口每天可過濾到大約 240 塊微膠粒;而實驗室實驗則表明,當水中的微膠粒濃度更高時,每隻藍青口每小時去除約 25 萬塊微膠粒。
團隊又指,在碼頭附近人工採集的藍青口,證實密集的藍青口糞便,會在海水中迅速下沉。 令污染物比自由漂浮的更易被收集。
但是如何處理這些廢物呢? Lindeque 希望未來研究是否可以將含有微膠粒的藍青口糞便轉化為有用的生物膜,這樣不僅可從海洋環境中移除垃圾,更可物盡其用。
無參與是次研究的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環境生理學家 Evan Ward 則指,需要在很多不同的地區有大量生產藍青口才能真正處理到塑膠污染問題。他估計可能需要 200 萬或更多的藍青口每天 24 小時以恆定速度過濾才能處理新澤西州一個海灣的水質,而這情況在野外條件下並不常見。不過,他也表示,使用藍青口的一個好處是,其組織中不會保留大量微膠粒,因此仍然可以被安全食用。
另一無參與研究的俄勒岡州立大學生態毒理學家 Susanne Brander 也同意指,以藍青口作為一個獨立解決方案可能並不實際,特別是要維持生態系統平衡。
Lindeque 的團隊則正在擴大藍青口微膠粒過濾系統的規模,以便在不同地點進行測試。她對藍青口能成功過濾大量微膠粒和其他污染物持樂觀態度。但她強調,真正的解決辦法不在於藍青口,而在於人需要從源頭上阻止微膠粒流入海中。
來源:
Science, Mussel poop may help clear oceans of microplastics
報告:
Cole, M., Artioli, Y., Coppock, R. & et al. (2023). Mussel power: Scoping a nature-based solution to microplastic debri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Volume 453, 5 July 2023, 131392. doi: 10.1016/j.jhazmat.2023.131392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