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會組成「媽媽會」 或助保護年幼袋鼠免被捕獵
原來袋鼠也會組成「媽媽會」!最新刊於《動物行為》的研究指,當雌性袋鼠生育後,似乎會與其他母親形成親密的「朋友圈」,而部分雌性袋鼠顯然更受歡迎。團隊更表示,這些「媽媽會」可能發揮守望相助的作用,保護年幼袋鼠免受狐狸和野狗傷害。
參與研究的香港城市大學動物學家 Alan McElligott 表示,發現反映袋鼠聰明且有「豐富的社交生活」且聰明。
由於袋鼠生活在可以達到數百隻的群族中,所以將之誘捕和標記進行一對一關係研究難度十分之大。因此,新南威爾斯大學生態學家 Nora Campbell 轉而紀錄袋鼠耳朵的形狀,來辨別每隻袋鼠。
團隊在過去 6 拍攝了超過 3,500 張東部灰袋鼠 (Macropus giganteus) 耳朵的相片,之後再以人工智能分析其形狀。由於除了自己親生的袋鼠之外,袋鼠很少相互梳理皮毛甚至互相接觸,因此團隊將至少在兩次不同的場合站在大約 3 米範圍內的袋鼠定義為「朋友」。而根據這些數據,團隊繪製了 6 年來在族群中看到的 150 隻袋鼠的社交網絡。
團隊發現,有年幼袋鼠的袋鼠媽媽的社交關係平均是其他袋鼠的兩倍。最受歡迎的雌性也能長期保持同樣的朋友。
參與研究的加拿大舍布魯克大學生物學家 Rachel Bergeron 表示,過去袋鼠被認為是反社交的,研究中的袋鼠生活在一個有危險掠食者的地區,這使群族成員更有可能結伴活動。
儘管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Cambell 表示,她懷疑這些「媽媽會」可能會讓袋鼠媽媽有更多時間共同觀察捕食者活動,同時也會幫忙對付那些尾隨雌性並試圖交配的討厭雄性。團隊亦在論文中表明,導致更多社交圈子的因素在不同群族中可能有所不同,顯然是值得進一步調查。
來源:
Science, Kangaroos form ‘mom clubs’ to ward off predators—and pesky males
報告:
Campbell, N.E. & Ord, T.J. (2023). Wild kangaroos become more social when caring for young and may maintain long-term affiliations with popular individuals. Animal Behaviour. doi: 10.1016/j.anbehav.2023.08.011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