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水貂場爆 H5N1 疫情 惹學界再憂現人類禽流感大流行
2022 年 10 月,當西班牙西北部地區加利西亞 (Galicia) 的一個水貂養殖場的水貂開始死亡時,獸醫最初認為罪魁禍首可能是 SARS-CoV-2,因為此前歐洲多國的水貂養殖場已被該病毒侵襲,造成大量動物死亡。
不過,實驗室測試很快發現了更可怕的東西:水貂是感染了禽流感病毒 H5N1 致死。當局立即要求養殖場工人檢疫,而養殖場中的 50,000 多隻水貂被撲殺,並銷毀其屍體。
雖然事件中,無一個養殖場工人遭 H5N1 被感染,但早前在 Eurosurveillance 上發表的報告,重新點燃人對 H5N1 可能引發人類大流行的長期恐懼。團隊表明,不知道該病毒在哺乳類之間是否能有效傳播——過去幾乎所有感染 H5N1 的人總是從受感染的鳥類身上感染之,而不是互相感染。然而事件顯示 H5N1 似乎已經在有緊密接觸的哺乳類動物中傳播,並獲得了至少一種有利於在哺乳類之間傳播的基因突變,或會入侵其他地區的水貂養殖場,且變得更具傳播性。
無參與研究的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病毒學家 Tom Peacock 向《科學》表示,發現令人難以置信,更警告這是 H5 病毒株大流行開始的明確機制。
H5N1 於 90 年代中出現
H5N1 於 1996 年在中國一個養鵝場首次被發現。 1997 年在香港的家禽中大爆發是史上第一次有記錄的人類死亡,並引發了第一次大流行恐懼。到 2005 年,該病毒株蔓延到候鳥中,在此後幾波大爆發將其傳播到全球各地。 2020 年則出現了名為 2.3.4.4b 的新變種,比過去任何 H5N1 病毒株傳播得更快、更遠,甚至演化得更適應在所有鳥類之間生存,在 2022 年秋季到達中、南美洲之前,對歐洲和北美的家禽業造成了巨大打擊。
由於禽流感病毒在鳥類上呼吸道中結合的受體,在哺乳類的上呼吸道中較少見,因此 H5N1 在某程度上不會感染哺乳類。 但這次爆發,許多哺乳類物種已被感染,包括狐狸、貓、雪貂、海豹和海豚,牠們可能都曾與受感染的鳥類接觸。本年 1 月 17 日,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當局表示,三隻幼年灰熊在病重後於秋季被安樂死,並確診感染了 H5N1 。這次,也有人類感染 H5N1 :到目前為止,全球已經確認有 6 宗人類感染,包括 1 宗死亡個案。
德國 Friedrich Loeffler 研究所所長 Thomas Mettenleiter 表示,現時有些跡象表明 2.3.4.4b 對人類的致病性低於早期 H5N1 版本,後者會殺死了大約一半的感染者。
不過,這也可能是個壞消息,因為病毒更容易開始在未被檢測下不斷傳播,從而給其有更多的演化機會。
未知病毒對人類風險
過去有一些關於中國水貂養殖場爆發禽流感的報道,但無明確證據表明該病毒在動物之間傳播。在西班牙的爆發中,似乎確實地在動物之間傳播。理論上,所有生病的動物都可能從飼料中感染了病毒,其中包括家禽副產品,但供應飼料的家禽養殖場和屠宰場所在地區尚未報告 H5N1 疫情。 如果病毒在水貂之間傳播,則病毒會像預期的那樣從一個圈子傳播到另一個。 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醫學中心獸醫病理學家 Thijs Kuiken 則指,感染鏈可能是一隻動物抓到一隻病鳥並將其拉進籠子後開始的。
現時,學界不清楚在西班牙發現的病毒感染人類或在人類之間傳播的可能性有多大。 與鳥類病毒相比,來自四隻水貂的測序病毒樣本顯示出一些基因變化,包括 T271A 這種在聚合酶基因上的突變,這種突變也出現在其他受感染哺乳類的病毒樣本中,並已知有助 H5N1 在哺乳類組織中複製。 Peacock 指出,暫時興幸聚合酶基因中另一個令人擔憂的突變 E627K 尚未出現。
團隊指,現正研究水貂身上發現的 H5N1 特性及其累積的基因突變的影響。他們亦想研究病毒通過動物之間的密切接觸傳播的程度。
當下最大的問題是,事件突顯了水貂或其他動物養殖場的生物風險,會否成為永久性感染源和基因變異的溫床。出於道德原因,荷蘭已經決定到 2024 年逐步淘汰水貂養殖,並於 2021 年關閉了所有剩餘的養殖場。丹麥則已於 2020 年因為 COVID-19 而屠殺全國所有水貂,但水貂養殖禁令已於本年 1 月 1 日取消。
來源:
Science, ‘Incredibly concerning’: Bird flu outbreak at Spanish mink farm triggers pandemic fears
報告:
Agüero, M., Monne, I., Sánchez, A. & et al. (2023).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 infection in farmed minks, Spain, October 2022. Euro Surveill. 2023;28(3):pii=2300001. doi: 10.2807/1560-7917.ES.2023.28.3.2300001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