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善交際猴子腸道有更多益生菌

社交關係對於人類和其他靈長類這些社交性動物的身心健康極為重要,而近年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亦表明,腸道微生物群落通過所謂的「腸-腦軸線 (gut–brain axis) 」發揮著關鍵作用,當中的一些益生菌可以通過社交時的觸摸等行為傳播。

最新刊於《微生物學前沿》的研究就以恒河猴 (Macaca mulatta) ,分析社交關係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落的組成和多樣性。

領導是次研究的牛津實驗心理學系和精神病學系研究助理 Katerina Johnson 指出,在研究中團隊發現更善於交際的猴子,體內有更多有益腸道細菌,潛在的致病細菌則較少。

團隊於波多黎各東海岸附近的聖地亞哥島 (Cayo Santiago) 上,研究一個單一社會恒河猴群族,當中涉及年齡在 6 至 20 歲之間的 22 隻雄性和 16 隻雌性。

作為社交關係的衡量標準,團隊分析了每隻猴子在 2012 年和 2013 年梳理或被梳理的時間,以及他或她的梳理夥伴的數量,因為恒河猴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梳理毛髮是牠們建立和維持關係的主要方式。

在 2012 年至 2013 年間,團隊從該恒河猴群族收集了總共 50 個未受污染的糞便樣本,分析樣本中的 DNA 序列數據,以測量恒河猴腸道微生物群落的組成和多樣性,從而了解其與社交關係之間的關聯,並尋找樣本中是否有反覆被證明在具有自閉症症狀的人或囓齒動物中出現的微生物。團隊亦考慮了個體的性別、年齡,在群族中的等級和季節等因素。

團隊發現,更參與社交互動與有更多具某些有益免疫功能的腸道微生物有關。例如,在最善於交際的猴子中更豐富的普拉梭菌 (Faecalibacterium) 和普雷沃氏菌屬 (Prevotella) ,而在人類中可引起鏈球菌性咽喉炎和肺炎等疾病的鏈球菌屬,則在不太善於交際的恒河猴中含量最多。

不過,到底是甚麼推動了社交和腸道微生物群落組成之間的關係?

Johnson 指出,社交行為和微生物多寡可能​​是例如梳理毛髮的微生物社交傳播直接結果,但也有可能是間接影響,因為朋友較少的恒河猴可能會承受更大的壓力,從而影響有益微生物的含量。

來源:
Phys.org, Having good friendships may make for a healthier gut microbiome

報告:
Johnson, K.V.A., Watson, K.K., Dunbar, R.I.M. & Burnet, P.W.J. (2022). Sociability in a non-captive macaque popu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beneficial gut bacteria. Front. in Microbiol. doi: 10.3389/fmicb.2022.1032495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