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有同情心者 更能理解動物情緒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才能。最新刊於《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的研究發現,如果你能從動物發出的聲音判斷其情緒,那可能代表你比其他人更有同情心,特別善解人意。

該個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動物行為學家 Elodie Briefer 領導的研究,是基於 2022 年初所做的調查發現再作詳細分析。團隊收集了包括豬、馬、山羊和牛等圈養動物和野豬等野生動物的聲音錄音。一些錄音與期待食物或與朋友團聚的正面情況發出,另一些則是在動物害怕、處於壓力或社交孤立時會發出的聲音。團隊會用圈養動物的心率和野生動物的運動,來判斷其發出聲音時情緒的強烈程度。

同時,團隊加入了人聲錄音,這些錄音的字都是意義創造出來無法理解,但團隊聘請聲音演員以正和負面的語氣說出這些字。

團隊最後從 48 個國家與地區邀得 1,024 名志願者播放了來自同一動物,或人類演員的兩段錄音,一種情緒較強另一種則較平和。志願者在聽完錄音後會被要求完成一份基於人際反應指數的同理心問卷。該指數衡量四種同理心特徵:傾向於採納他人的觀點、同情他人、在他人有需要時感到痛苦以及在虛構場境中想像自己行為。

總括而言,志願者在超過 50% 時間都正確解釋了動物聲音的含義,比隨機概率要好。團隊發現,性別和受教育程度對人解讀動物聲音的能力無影響,但年齡則有影響, 20 至 29 歲的人表現得最好,而且隨著年齡增長相關解讀能力會有所下降。

團隊又指出,人更易理解其他人和圈養動物的聲音,而與動物密切接觸的人更能理解動物,這表明跨物種交流可通過接觸和練習得到改善。另外,同理心得分高的人亦更能理解動物叫聲的含義,這同時表明包括我們所有的哺乳動物都可能有一個共同的情感系統。

Briefer 指,通過訓練人提高對動物情感的理解是可能的。她在大學新聞稿中解釋,當學生在課堂上嘗試測試時,他們在首次嘗試理解動物時,平均只有一半正確率,但當對動物發出的聲音有所認知,學生在第二次測試中,已能有 70% 機會正確理解動物的情緒。

圖:Helena Lopes

來源: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Human empathy makes us better at understanding animal sounds

報告:

Greenall, J.S., Cornu, L., Margot, A. & et al. (2022). Age, empathy, familiarity, domestication and call features enhance human perception of animal emotion expressions.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9: 221138. doi: 10.1098/rsos.221138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