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分析揭 5.4 億年前皺囊蟲非「毫米級人類祖先」
5 年前,有團隊指來自中國的 5.4 億年前微小化石,是被稱為後口動物 (Deuterostomia) 的已知最原始、最古老祖先,該總門的物種包括海星、海百合等動物,以及所有有脊椎動物。當年中國很多媒體都聲稱這是「毫米級人類祖先」。
這種古老的生物被命名為冠狀皺囊蟲 (Saccorhytus coronarius),體型僅比一粒米大,看起來絕不似是一種有脊椎動物——牠甚至無一個可以排便的肛門,全物只有個可伸縮的環狀口部;而圍繞著口部的一系列褶皺和洞孔,最初被認為是類似於鰓和喉嚨的原始版本特徵,並最終演化成該些器官。
不過,最新刊於《自然》的研究利用電子顯微鏡掃描,以及粒子加速器產生的 X 光仔細觀察一些新發現的冠狀皺囊蟲樣本,表明這種奇怪的生物可能根本不屬於有脊椎動物家族。
最新的掃描顯示,冠狀皺囊蟲長約 0.1 毫米,身體幾乎呈淚珠狀,且具有堅硬的雙層外殼;其口部周圍有一些放射狀的褶皺和凸起的圈狀物,身體側面與背後有更多凸起的結節。以前對認為是單層「皮膚」的毛孔,現在被指是一個更硬的多層外殼的縫隙,允許來自腐爛的底層的結節戳穿,相信能幫助冠狀皺囊蟲捕獵食物。
這些解剖學上的差異在確定冠狀皺囊蟲在分類學中的位置:冠狀皺囊蟲不再具有最終可能演變成鰓和喉嚨的褶皺和洞孔,牠們甚至幾乎無表現出任何屬有脊椎動物的邊緣特徵。
團隊提出,冠狀皺囊蟲可能是包括珊瑚、海葵和水母的祖先,這些動物均有嘴但無肛門,而團隊最終認定冠狀皺囊蟲極可能是蛻皮動物,換言之是無脊椎動物的祖先。不過,同時代的蛻皮動物祖先已演化出肛門,代表冠狀皺囊蟲出於某種原因拋棄其肛門。
為了驗證假設,團隊進行了一系列統計測試,比較冠狀皺囊蟲化石的特徵與整個動物王國的不同生物各種特徵。結果發現,冠狀皺囊蟲與節肢動物即昆蟲、蝦蟹等有更密切關係。
不過團隊暫未能確定冠狀皺囊蟲在演化樹上的確切位置,但這反映了冠狀皺囊蟲有演化多樣性特徵的祖先條件。
來源:
Science Alert, Weird Creature With No Butt May Not Be Our Ancient Ancestor After All
報告:
Liu, Y., Carlisle, E., Zhang, H. & et al. (2022). Saccorhytus is an early ecdysozoan and not the earliest deuterostome. Nature. doi: 10.1038/s41586-022-05107-z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