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乾旱加劇內戰衝突 致瑪雅文明首都被棄 揭示氣候危機對社會影響
瑪雅文明的崩塌,除了因為西班牙人入侵之外,還有其他因素,而這些因素亦值得現代人借鏡告戒自己。最新刊於《自然通訊》的研究審視了 800 年瑪雅文明的歷史文文數提,得出的結論指公元 13 世紀和 14 世紀現為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瑪雅文明首都瑪雅潘 (Mayapán) 很可能因長前乾旱令國內衝突加劇,進而導致政治崩潰,最終當地人口須撤離到較小較安全的定居地。
換言之,研究也突顯出氣候變化如何迅速給當時最完善和最繁榮的文明帶來壓力。
報告指出:「我們認為,長期乾旱加劇了敵對派系的緊張局勢,但隨後的適應揭示了區域規模的彈性,確保瑪雅政治和經濟結構一直持續到公元 16 世紀早期與歐洲接觸。」
研究用上大量歷史記錄,包括人口變化、當代飲食和氣候條件,同時團隊加入對人類遺骸的新分析,以尋找創傷性損傷的跡象。
團隊指,降雨量增加與該地區人口增加之間,以及隨後降雨量減少與衝突增加兩者存在相關性,而公元 1400 至 1450 年的長期乾旱很可能導致瑪雅潘被棄。
研究又表明,缺水會影響農業活動和貿易路線,給瑪雅潘人口帶來壓力;隨著食物越來越稀缺,人們一是在瑪雅潘等死,一是離開尋找新的家園。
在這座城市被廢棄之前建造的公墓中,團隊發現許多骸骨可能屬於當時領袖 Cocoms 家族的成員,相信是由競爭派系和社會動盪帶來的血腥結局,發現亦支持過去瑪雅潘在公元 1441 年至 1461 年之間制度崩潰的說法。
人類對乾旱等環境壓力的反應顯然是複雜的,因地區和時代而異。在考慮為何歷史上的人口會以這種方式處理問題時,有很多因素需要權衡和平衡。就瑪雅潘被棄後而言,瑪雅人遷移到尤卡坦半島其他地區,包括繁榮的沿海城鎮和政治上獨立的定居點,幫助瑪雅文化在瑪雅潘失落後繼續蓬勃發展。在西班牙開始殖民之前,更幾乎無證據表明這些地區之間存在任何衝突,證明了人類與環境適應的彈性系統。
團隊認為,考古和歷史記錄非常適合研究氣候危機在長期週期中的社會影響。
來源:
Science Alert, What Triggered The Collapse of The Ancient Maya? A New Study Reads Like a Warning
報告:
Kennett, D.J., Masson, M., Lope, C.P. & et al. (2022). Drought-Induced Civil Conflict Among the Ancient Maya. Nat Commun 13, 3911. doi: 10.1038/s41467-022-3152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