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打坐冥想或可改變腸道菌落平衡 增幸福感、減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最新刊於《普通精神病學》的小型研究發現,每天進行深度打坐冥想的佛教僧侶可能比無此習慣者擁有更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
該研究分析西藏三座寺廟的 37 名僧侶的腸道細菌後,發現他們體內幾種益生菌菌株的含量高於有同樣飲食習慣的附近居民。
團隊解釋,已知源自古印度阿育吠陀 (Ayurveda) 藏傳佛教打坐冥想可以定義為一種心理訓練形式,可以鍛煉頭腦,讓身體自我調節,從而培養幸福感,並增強對現象真實本質的洞察力。
大量研究強調了冥想和其他正念練習在改善心理和身體健康方面的潛力,但這些好處背後的機制尚未完全被明瞭。鑑於腸腦軸在調節情緒、免疫功能和神經系統方面的重要性,團隊決定研究藏傳佛教僧侶的腸道菌落與尋常人的有何不同。團隊已在研究前已衡量過兩組人的年齡、健康情況、食煙與飲食習慣等有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
在將僧侶的糞便樣本與來自同一地區的 19 名普通居民的糞便樣本進行比較後,團隊發現,有打坐冥想習慣的僧侶腸道微生物群落組成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例如,僧侶體內的普雷沃氏菌屬 (Prevotella) 水平相當高。此前的研究已顯示,這類細菌在健康人體內的含量比在重度抑鬱症患者更高。與此同時,僧侶腸道內也有明顯較多的類桿菌屬 (Bacteroides) ,這類細菌與焦慮和成癮行為的減少有關。
另外,僧侶腸道中較多的其他菌株包括巨型單胞菌屬 (Megamonas) ,此類細菌已知會影響廣泛的心理認知特徵;以及已被證明在焦慮症患者中顯著減少的糞桿菌屬 (Faecalibacterium) 。
團隊指出,這些明顯不同的腸道菌落組合可能會激活保護性抗炎途徑,並幫助經常冥想者的新陳代謝得到改善。在分析了所有志願者的血漿後,團隊也發現,僧侶體內的膽固醇和載脂蛋白 B 顯著較少,換言之其心血管疾病風險會比正常人為低。
所有參加研究的僧侶每天至少冥想兩個小時,持續了 3 到 30 年。團隊在結論中指出,僧侶體內所含的細菌群落與焦慮、抑鬱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有關,而長期打坐冥想是當中一個產生這種影響的主因,使身體保持最佳的健康狀態。
來源:
IFL Science, Buddhist Monks Meditate Their Way To Healthier Gut Bacteria
報告:
Sun, Y., Ju, P.J., Xue, T. & et al. (2023). Alteration of faecal microbiota balance related to long-term deep meditation. General Psychiatry 2023;36:e100893. doi: 10.1136/gpsych-2022-100893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