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保護區主動去犀牛角免偷獵 研究證影響犀牛互動與領土範圍
當偷獵問題在 2014 年達到嚴重危害黑犀牛 (Diceros bicornis) 存亡時,非洲南部野生動物管理人員轉而採取最後的防禦措施:鋸掉犀牛角,阻止偷獵者殺害這種瀕臨滅絕的物種。最新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 》的研究首次表明,這種保護措施改變了黑犀牛的行為,使牠們漫遊範圍大大減少,並且可能也減少了與其他犀牛的互動。
無參與研究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非洲犀牛專家組主席 Michael Knight 表示,發現顯示人類正在影響黑犀牛的社會結構,會否影響其繁殖仍是未知之數。
黑犀牛正處於極度瀕危狀態,現時只餘大約 6,200 隻棲息於野外,主要分佈在南非、納米比亞、津巴布韋和肯亞等非洲南部地區。儘管整體數量增長緩慢,但偷獵阻礙了該物種的恢復。 犀牛偷獵問題猖獗,主要是因為犀牛角除了是傳統中藥,在東南亞也是財富象徵,在黑市上每公斤可賣到 65,000 美元(折合約港幣 50.9 萬元)。
納米比亞犀牛去角計劃
在 1989 年,野生動物管理人員首次在納米比亞對犀牛進行去角手術。犀牛角是由角蛋白製成的,就像指甲一樣,所以大部分可以被鋸掉,犀牛不會流血或感到疼痛。 然而,犀牛和施手術的工人在過程中都有機會受傷,一次手術也很昂貴,每隻犀牛去角動輒要花費數以萬計美元,而且犀牛角會重新長出,因此通常必須每 18 到 24 個月重複一次追捕、麻醉、運送與做手術的過程。
在偷獵活動減少後,納米比亞從 1995 年到 2014 年停止了對犀牛的去角計劃,但此後當偷獵活動惡化時,該國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公園又恢復了做法。犀牛去角是否可以防止偷獵,科學研究一直沒有定論。
另一方面,學界亦想知道去角對犀牛社交互動的影響。瑞士納沙泰爾大學保護生物學系博士生 Vanessa Duthé 推斷,由於雄性犀牛會用角來保護自己的領地免受其他雄性攻擊,因此去角可能會影響其地盤面積。她同時懷疑,雌性犀牛的行為也可能會發生變化,因為牠們會用角保護自己和小犀牛免受捕獵者或雄性犀牛的騷擾。
去角改變多個保護區黑犀牛互動
故此,在 2016 年黑犀牛開始去角之前, Duthé 開始根據目擊記錄繪製南非 Manyoni 私人禁獵區黑犀牛的領土地圖。然後,她在黑犀牛去角後再重新繪製地圖,發現一些被去角的犀牛失去了 80% 的領土。她表明:「這真的非常非常明顯而且非常重要。」
結果, Duthé 將研究擴展到包括來自南非其他 9 個野生動物保護區的 15 年觀察數據。而收集這些數據相對容易,因為根據法律,禁獵區必須密切關注犀牛狀況,管理員在看到這些動物時會定期記錄其身份和位置。通過對 368 頭犀牛、超過 24,000 次的目擊事件, Duthé 的團隊發現,當雄性犀牛被去角時,其領土平均縮小了近 12 平方公里,相當於之前活動範圍的 45% ,雌性的影響更為顯著,其領土會減少 53%。
對相鄰領地重疊程度的進一步統計分析表明,被去角的犀牛遇到另一頭犀牛的可能性比以前低 37%。 Duthé 團隊認為這是一個信心問題。犀牛因為失去了主要防禦能力而感到脆弱,令雄性比以往更迴避其他犀牛。
Knight 對論文中提到的一個可能後果很感興趣:如果每隻犀牛需要的領地更少,禁獵區或許可以養更多的犀牛。不過,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與沒有完好角的犀牛相比,去角是否會使犀牛更不可能繁殖,這可能需要更多時間才能確定。
來源:
報告:
Duthé, V., Odendaal, K., Van der Westhuizen, R. & et al. (2023). Reductions in home-range size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among dehorned black rhinoceroses (Diceros bicornis). PNAS 120 (25) e2301727120. doi: 10.1073/pnas.2301727120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