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研究:人類祖先或在樹上已演化出雙足行走特徵

雙足行走是人類與其他靈長類有差異的決定性特徵,亦被認為是在我們的遠古祖先中離開樹上生活時發展出來。

最新刊於《科學進展》探究野生黑猩猩行為的研究則表明,雙足行走的行為演化,可能是人類遠古祖先在樹上活動時已出現。

長期以來,學界一直思疑,棲息地的變化是否促使我們的祖先採用雙足行走,或者牠們是否演化出用雙足行走的能力,以便在長居的森林中覓食,這種技能後來則在穿越廣闊的草原中應用。

有參與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生物人類學家 Fiona Stewart 指出,迄今為止,關於雙足動物演化的眾多假設都認為,古人類從樹上下來在地面上直立行走,尤其是在缺乏樹木覆蓋的干旱、開闊棲息地中。不過,是次研究的數據根本不支持這一點。

利用保存在骨骼結構中的證據,團隊可以推斷出早期人類如何在特定環境中活動,但骨頭無法說明的是環境如何直接影響活動,或者活動方式如何導致活動場景的變化。

與倭黑猩猩 (Pan paniscus) 一起,黑猩猩是人類現存最親近的親戚。 了解牠們的行為如何根據棲息地而變化,可以為雙足行走的生態驅動因素提供新見解,否則學者只能從化石記錄中推斷相關因素。

團隊記錄了坦桑尼亞西部伊薩河谷野生黑猩猩 (Pan troglodytes schweinfurthii) 的行為和動作,並將之與生活在非洲茂密森林地區的黑猩猩研究數據進行比較。伊薩谷是東非大裂谷的一片樹林—稀樹草原的過渡地區,類似於早期人類曾經漫遊的棲息地。

團隊發現,儘管伊薩河谷黑猩猩擁有過渡性的棲息地,但牠們並無更多時間逗留在陸地上,牠們在樹上生活的時間與生活在茂密森林中的黑猩猩相同。

為了測量黑猩猩族群的變化,團隊在伊薩山谷觀察了 13 隻成年黑猩猩的位置行為,這包括在 15 個月內對攀爬、行走和懸掛活動進行的近 2,850 次觀察,以及關於姿勢的數千條記錄。在每個長達 1 小時的觀察期間,團隊每 2 分鐘就收集一次數據。

在伊薩谷黑猩猩中觀察到的雙足行走事件中,超過 85% 都在樹上出現,並主要是在黑猩猩覓食時被發現。團隊指出,發現令人驚訝,因為主流意見認為雙足行走的大部分演化壓力與地面活動有關,例如搬運物體或眺望草叢。

另一有參與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生物人類學家 Alex Piel 表示,研究表明,大約 500 萬年前中新世—上新世晚期森林的消退和出現更開揚的熱帶稀樹草原棲息地,實際上並非雙足動物演化的催化劑。相反,樹木可能仍然對其演化非常重要,而尋找可作為食物的樹木可能是此特徵的驅動因素。

人類祖先實際上是否以此理論活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正如我們的表親所示,人類祖先可能早已在森林中準備好未來於陸地上雙足行走。

來源:

Science Alert, Early Humans May Have Learned to Walk While Still in The Treetops, New Study Suggests

報告:

Drummond-Clarke, R.C., Kivell, T.L., Sarringhaus, L. & et al. (2022). Wild chimpanzee behavior suggests that a savanna-mosaic habitat did not support the emergence of hominin terrestrial bipedalism. Science Advances 14 Dec 2022, Vol.8, Issue 50. doi: 10.1126/sciadv.add9752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