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馬灣 4,000 年前骸骨成功抽同位素 揭當時居民嗜吃大型海洋生物
香港四面環海,海鮮絕對是現代香港人飲食的重要一環。然而, 4,000 年前居於這個小漁港的古人類又是否這樣喜愛吃海鮮呢?
本年 2 月刊於《島嶼與海岸考古學雜誌 (The Journal of Island and Coastal Archaeology) 》的研究給出答案,指來自馬灣東灣仔遺址的「古香港人」飲食高度依賴海鮮,特別是食物鏈較高位置的大型魚類及哺乳類,當中可能包括鯊魚、海豚、鼠海豚 (porpoise) 等,可見當時當地群族已有高水平的捕漁技術。
負責研究的是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 (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 研究員 Christina Cheung ,這位港產學者指出沿海地區的居民相對其他地區食用更多海鮮,因為他們可能不太能依賴農業來獲取食物或狩獵陸地動物。然而,是次發現東灣仔遺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居民,對海洋蛋白質的依賴程度如此之高,實在令她驚訝

研究源起
研究使用的 13 副骸骨數據來自 1997 年大型考古挖掘工作。這批骸骨由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名譽高級講師 Brian Chisholm 與是次研究另一位作者 Henry Schwarcz 處理的。 Christina 在回覆《科學狗》時指研究在今年才刊出,主要是當年在香港進行考古工作的美國考古學家秦維廉 (William Meacham) 將骸骨交予 Chisholm 與 Schwarcz 處理,其後因事忙大家忘記分享數據的分析。
結果早幾年 Christina 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 Chisholm 得悉她來自香港便將數據交予她分析。 Christina 其後亦發現原來數據一直未有發表,因此問准 Chisholm 後現在公佈發現。
當年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聯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該海灘遺址發現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青銅器時代早期的 20 座墓葬、居住遺蹟及大量文物,包括陶器、石器,甚至玉器,收穫極為豐富,是香港甚至珠三角地區其中一個最大的石器時代遺址,更獲中國專家評為 1997 年中國十大重要考古發現之一。
研究成功從骨頭的有機物抽取到重要的同位素,這在東南亞地區相當罕見,因為天氣環境潮濕,化石中的有機物難以保存,再加上遺址屬沙灘,雨水或地下水很容易就經過遺址破壞骨頭。
Christina 在分析碳氮同位素比例發現,與其他當代遺址人類的飲食相比,東灣仔群族骸骨的氮同位素值非常高,幾乎不可能從吃陸地生物獲得。即使是相對南丫島深灣和大嶼山貝澳兩個沿海聚居地的同時期骸骨,氮同位素也明顯較高。張解釋,這種差異很可能源自南丫島和大嶼山比馬灣大得多,該兩地人口可靠更多的土地種植蔬果或狩獵陸地生物。
她又指出,與東灣仔群族有相似飲食文化的包括朝鮮半島的櫛文文化 (Jeulmun Culture) 、日本的繩文文化和俄羅斯遠東的 Boisman 文化,這些都是相對距離較遠的地區。
Christina 指出,研究證明了穩定同位素分析的力量,期待有更多生物分子考古學可將之應用,以解答更多「古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問題。她說:「香港一直被稱為超現代化的國際城市,有時我們忘記了這城市也有史前歷史。」
圖:JY 製圖
來源:
Cheung, C., Schwarcz, H & Chisholm, B. (2022). Examining prehistoric diet at Tung Wan Tsai, Ma Wan Island, Hong Kong through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Island and Coastal Archaeology. doi: 10.1080/15564894.2022.2029629
文/AC、審 / 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