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落
流行曲中有用鯨落來比喻失戀的空虛、寂寞和淒涼的感覺,但是實際上,一尾鯨魚屍體可以孕育出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牠的死後(afterlife)可以說是十分多姿多彩和喧鬧。生物學家稱鯨魚死亡後沉降,屍體墜落在深度超過1000米海底的過程為鯨落。
鯨魚死亡,屍體腐化過程隨即開始,但是牠巨大的身軀在冷冷的海中並無法快速分解,最終會沉下去海床,以水作棺殮,化身別人的甜點。牠的身體富含油脂和蛋白質,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來源。相信牠也應該無須感概自己是孤獨地沉沒在大海,因為牠將會獲得許多的愛!一副鯨魚軀殻忽然出現在荒蕪深海,自然就成為廣受歡迎、將會數十年不散的自助餐筵席。
掉落在深海的鯨屍也有其用處。第一批出現的食客是一眾食腐動物:太平洋睡鯊、盲鰻和外形似小蝦毛的端足目動物,牠們一起拼命的鋸鯨魚扒,每天可以吃掉 40 到 60 公斤鯨魚肉。但即使以這個速度,牠們也可能需時幾年才能吃掉鯨魚身上的軟組織。然後,這個鯨魚自助餐就進入第二階段,一群無脊椎動物加入: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多毛類蠕蟲。 牠們會吃任何在「頭圍用膳完畢」剩下的東西,還有周圍充滿了鯨魚腐爛組織的淤泥。再過大概兩年後,自助餐的第三階段便開始,細菌在鯨魚骨上殖民,形成一層生物膜。它們將鯨骨中的油脂轉化為硫化氫氣體,這是一種對大多數生命來說是非常毒的物質,只讓能夠抵抗這毒氣的嗜硫細菌留低,並吸引以它們為食的青口、蜆、帽貝和海螺前來「開派對」。這班遲來的朋友在最後一刻留守,持續地吃也可以吃足幾十年甚至一百年,視乎鯨魚的大小。鯨骨上的臨時生態系統一直令科學家感到困惑,他們尚未清楚這些不同物種是如何找到鯨魚屍體。而在茫茫大海,牠們又是如何從別的地方來到這裏。
科學家於 2002 年的一次鯨落觀察中,首次在 3000 米海底的一副腐爛灰鯨骸骨上發現食骨蟲 [1]。牠們平均 2 至 7 厘米長,底部有能夠抓住骨頭的根毛狀結構,用來吸收營養和排泄廢物。另一端有充當腮功能的羽毛狀結構,從海水中吸取氧氣。牠們在鯨骨上長得密麻麻,遠看就似是一張粉紅色的地毯。
然而,牠是名不符實的食骨蟲,由於沒有口也沒有胃,所以牠不能自己直接「食」骨頭;需要從皮膚分泌一種酸去溶解鯨骨,打出一個個洞,使骨頭釋放內部的油脂和骨膠原。食骨蟲透過皮膚吸收這些大營養分子,再讓體內的共生細菌消化,分解成小分子來供牠消耗。說起名不符實,食骨蟲有個兇猛的英文綽號叫「喪屍蟲」,可是牠不吃活人肉和人腦,只會「飲」溶解了的骨頭。
古代皇帝有後宮佳麗三千,雌性食骨蟲則會在自己的「內宮」收兵逾百。科學家發現在鯨骨表面鑽探的都是清一色雌蟲,而體積細小很多,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雄蟲在雌蟲體內安身立足。過百隻迷你雄蟲被當成輸精工具,一輩子守在雌蟲卵子旁邊任由差遣。
本文節錄自《Karen博士21個海洋大探索》
(閱讀此文可同步傾聽陳卓賢的歌《鯨落》效果更佳:https://youtu.be/fH7jpaDQ6AQ )
[1] Osedax: Bone-Eating Marine Worms with Dwarf Males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1098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