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世紀維京人格陵蘭定居點突消失 專家提新證據指乾旱為主因

團隊調查的格陵蘭南部湖泊
Credit: R.S. Bradley

在 14 世紀,已居於格陵蘭南部超過 450 年、來自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Scandinavia) 的維京人定居者,突然全部消失。這宗懸案一直未有定論,有說是氣溫驟降,亦有說是土地管理不善、瘟疫,甚至是海盜襲擊。最新刊於《科學進展》的研究則指,乾旱是當中主因。

維京人當初在整個歐洲西北部建立定居點,當中包括冰島。根據冰島傳說,公元後 985 年左右,維京探險家紅鬍子艾歷克 (Erik the Red) 向西航行,並在格陵蘭南部建立了兩個維京人定居點。在鼎盛時期,大約有 3,000 名來自北歐的農民在島上飼養牛、綿羊和山羊。

在這項新研究中,美國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的團隊分析了格陵蘭南部湖底的泥漿,以尋找有關這批維京定居者在大約公元 985 年至 1450 年間經歷的氣候線索;該湖位於東部定居點農場 Qassiarsuk 9 公里外,當地曾建有石製房屋和牛棚。

去年,同一團隊已發現湖中細菌的生化反應會隨著溫度變化而改變。在是次研究中,團隊從湖床上的泥漿中提取已死微生物殘骸,並用放射性碳對其進行了年代鑑定。通過追踪細菌化學隨時間的變化,團隊可以重塑當地的溫度變化史。

團隊成員將收集到的湖底泥漿用膠樽裝起。
Credit: Isla Castañeda

雖然在維京人佔領期間,格陵蘭南部氣溫有所波動,但團隊並未發現長期溫度下降趨勢。是次發現對團隊而言相當意外,因為其中一個主流說法認為是氣溫下降使飼養牲畜變得困難,導致維京定居者離開格陵蘭。

水資源可用性的數據則提供了另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團隊研究了埋在湖底泥漿中的植物殘骸氫同位素,因為當植物在乾燥天氣中失去水分時,葉子會含大旺重氫同位素氘 (deuterium) 。通過測量湖底泥漿中葉殘骸的氘含量,團隊確認格陵蘭南部的氣候在維京人佔領時期變得越來越乾燥,他們越來越無法種植足夠糧食來防止牲畜在漫長而寒冷的冬季挨餓。

事實上,現代格陵蘭農民也面臨水資源短缺的問題。近年格陵蘭出現了數次嚴重的干旱,例如在 2015 年當地 6 月曾下過雨,但到 8 月才下另一場雨。

或因經濟轉型所致

格陵蘭國家博物館和檔案館副館長 Christian Madsen 指出,維京時期的格陵蘭農業和現時不同。例如,許多現代農民會施肥以提高農地生產力。另外,隨著耕種變得更加困難,維京人曾開始食用更多海產,包括海豹肉。

Madsen 又認為社會因素也可能令維京人在當地消失——他們在格陵蘭西北部海域進行了漫長而危險的航行以獵殺海象,取其牙在歐洲市場上出售。海象牙是當地精英財富和權力的來源,但隨著條件惡化,大量勞動人口遠離糧食生產,海象狩獵可能更有助於解決定居點的厄運,可謂經濟轉型發展的結果。

來源:

Science, Greenland’s Vikings may have vanished because they ran out of water

報告:

Zhao, B.Y., Castañeda, I.S., Salacup, J.M. & et al. (2022). Prolonged drying trend coincident with the demise of Norse settlement in southern Greenland. Science Advances Vol8, Issue12. doi: 10.1126/sciadv.abm4346

文 / AC  編輯 / W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