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墨西哥灣漏油事故油污 至今仍覆蓋該區沼澤地

2010 年發生的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導致至少 2,500 平方公里的海水被石油覆蓋,最新刊於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的研究更指,這場人類史上最嚴重環境災難至今仍影響著生態與環境,黏性的油渣仍覆蓋當地一些沼澤地,而其影響還未被完全了解。

當年災難發生後的幾個月內,涉事的英國石油公司以及不同界別人士均努力清理所有洩漏到環境中的原油,一些被直接回收、一些被燒毀、一些被撇除;有些則被化學分解,大部分被蒸發或消散。然而,亦有很多原油留在墨西哥灣。

飢餓的微生物和烈日在此時改變了原油污染中的許多化學物質。這些原油化合物的化學和物理性質發生劇變,基本上完全不同,很可能影響了其毒性。

 2010 年 6 月 14 日,有美國研究員在墨西哥灣離岸約 30-60 里外救起一隻沾滿油污的海龜。
Credit: NOAA’s National Ocean Service

團隊指,較大的化合物特別耐風化,而這些化合物亦逐漸變成一種不溶性黏液,在之後的幾年覆蓋了海灣沼澤地,大部分更可能因為無人清理一直持續到現時,造成長期破壞。

事實上, 2020 年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曾發現 1979 年一次漏油造成的石油殘留物,距災難發生近 40 年;墨西哥灣北部的海岸線也受到類似的中重質原油成分黏性物質影響。

是次團隊懷疑,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發生後,未經清理、無蒸發的原油通過風浪逐漸飄回水柱中。然後,潮汐會將這些化合物帶到岸邊或更深的水域。到 2020 年,在海灣的沼澤和深水沉積物中發現的油污含量非常低,但這些位置無法使用機械設備清理,令油污持續存在。

2011 年夏天,即漏油事故發生一週年後,有團隊發現大部分原油化合物已因蒸發、溶解、光化學氧化和微生物降解而發生重大變化,但迄今為止,學界不清楚殘留物的實際毒性有何影響,並只對少數原油化合物的環境影響進行了分析。

部分毒性作用可能是由於原油隨時間風化出現。一些由此產生的成分變得更容易在動物體內發生反應,一些像多環芳香烴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已知會在動物組織中累積,而當中很多是已知的致癌物。

2021 年,有團隊已指當年的油污影響海底的海洋生物,導致魚類和海豚等繁殖率非常低。

團隊希望,研究有助擴大人類理解石油中發現的化學物質類型,及其造成環境破壞的能力,從而減輕未來漏油事故造成的影響。

來源:

Science Alert, Deepwater Horizon Oil Spill Still Detectable 10 Years Later, Scientists Say

報告:

Overton, E.B., Adhikari, P.L., Radović, J.R. & Passow, U. (2022). Fates of petroleum during the deepwater horizon oil spill: A chemistry perspective. Front. Mar. Sci. 09 August 2022. doi: 10.3389/fmars.2022.928576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