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搞笑諾貝爾獎:為何科學家喜歡舔石頭?通電改變食物味道?掃掃屁眼可測病?

不文諾貝爾獎(又稱搞笑諾貝爾獎)不經不覺在周四 (14/9) 來到第 33 屆,今年有甚麼研究在崇高的智識追求中,繼續認真做很多人認為的「無聊事」,又突破常規研究盲點為科學做貢獻呢?

今年的不文諾貝爾獎委員會今年繼續無租用過去一直使用的哈佛大學禮堂,改為完全在網上播出頒獎典禮,飛紙飛機的傳統亦再以預錄的方式延續

另外,今年日本影片網站 Niconico 動畫也連續第 3 年為日本觀眾進行日文直播,可見日本人對此獎有特別興趣——今屆更是連續 17 年有日本學者獲得搞笑諾貝爾獎!

今年的主題是「水」,委員會繼續頒發 10 個獎項,團隊或學者均從 11 個前不文諾貝爾獎得主手上獲得獎項,以及津巴布韋 10 萬億元鈔票,但基本上不值一文。以下是今年精選獎項的亮點:

化學及地質學獎:為何科學家喜歡舔石頭?

今屆化學及地質學獎由波蘭地質學家 Jan Zalasiewicz 個人奪得,他在 2017 年發表論文,解釋為何許多科學家喜歡舔石頭。雖然 18 世紀的意大利地質學家 Giovanni Arduino 使用味覺來幫助識別岩石和礦物,但 Zalasiewicz 指現代地質學家經常出於不同的原因使用舌頭:「我們這麼做是為了幫助視覺,而非為了品嚐味道,因為濕的表面比乾燥的更能顯現礦物質顆粒。」

營養獎:通電筷子或吸管改變食物味道

舔石頭可能不能令人大快朵頤,但今屆營養獎得主明治大學教授宮下芳明,與東京大學研究所特聘副教授中村裕美則因在 2011 年發現,使用通電的筷子或吸管,可以改變食物味道而獲獎。他們的研究指,通電可立即改變食物味道(但可逆轉),是調味料等傳統方法難以實現的情況,而中村近期的研究亦發現,用電刺激舌頭也可以增加食物的鹹味。

公共衛生獎:智能馬桶掃描屁眼與糞便測病

講完食,公共衛生獎則頒給一班關心消化系統另一端情況的美韓學者,他們開發出用多種科技的智能馬桶監測用家糞便是否健康,會否有患病跡象,包括電腦視覺系統與肛門辨識系統(類似 iPhone 的臉部辨識系統)。

文學獎:重複同一單詞時可能令人感到奇怪

今屆文學獎頒給法、英、芬蘭與馬來西亞的研究團隊,他們因對 “jamais vu” ——即在語言重複中發現熟悉事物但感到陌生體驗——的研究而獲得「祝賀、祝賀、祝賀、祝賀與祝賀」。他們發現,大約三分之二的人在重複同一個詞約 30 次時就會感到「奇怪」。

醫學獎:兩邊鼻孔鼻毛數目不同

數鼻毛是今屆醫學獎得主獲獎原因。該國際團隊在 2020 年利用 20 具屍體進行調查,以了解兩邊鼻孔鼻毛數目是否一樣,最終發現左鼻孔中平均有約 120 條鼻毛,右鼻孔有 112 條鼻毛。團隊聲稱,研究將用於研究禿頭患者的免疫系統如何因缺乏鼻毛而受影響。

心理學獎:越多陌生人抬頭向上望你越大機會跟著做

今屆心理學獎頒給一個在 1969 年發表的研究,當年學者在紐約市一繁忙街道進行測試,以確定有多少人注意到陌生人抬頭向上望,會駐足跟著向上望。團隊總共測試了超過 1,400 個行人,當 50 呎長街道只有 1 個陌生人抬頭向上望,僅 4% 人會跟著;但當有一群共 15 個陌生人這樣做,就會令街上 40% 人凝望天空。

其他獲獎研究,同樣有趣:

機械工程獎受死蜘蛛屈曲腿部啟發,研發出手提機械爪抓取不規則形狀物體。

物理學獎 — 鯷魚的夜間性活動可製造小漩渦,混合海洋中不同水層的海水

溝通獎 — 精通將字詞倒後說出來的人,其大腦灰質體積較大,和與語言相關的關鍵大腦區域功能連接也較強。

教育獎 — 首次有香港學者奪得搞笑諾貝爾獎!港大團隊在去年的研究指,老師教書感無聊會降低學生學習動力;當學生認為課堂很無聊時,他們也更有可能感到無聊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