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年來全球有椎脊動物數量平均少近七成 拉丁美洲情況最嚴峻

全球氣候危機除了令地球溫度急速上升,影響全球生物多樣性。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和倫敦動物學會 (ZSL) 本周四 (13/10) 發表《地球生命力報告 2022》,指在 50 年的時間,地球上的野生動物數量平均下降了 69%,原因是人類繼續砍伐森林,消費超出地球極限的資源並造成工業規模的污染。

《地球生命力報告》每兩年發表一次, 2020 年與 2018 年報告顯示的全球野生動物數量平均下降率分別為 68% 與 60% 。

許多科學家認為,人類正在經歷第六次大滅絕,是自恐龍時代以來地球上最大的生命滅亡事件,而且是由人類驅動的。是次報告的 89 位作者敦促各國領導人在今年 12 月於加拿大舉行的聯合國 COP15 生物多樣性峰會上達成有遠見的協議,大幅削減碳排放量,以在今個十年內將全球升溫限制在 1.5°C 以下,以製止對自然的猖獗破壞。

報告對全球 5,230 種動物物種的 32,000 個種群進行分析,包括哺乳類、鳥類、魚類、爬蟲類及兩棲類,以衡量跨大陸和分類群的野生動物數目變化。結果顯示自 1970 年起,全球有脊椎動物種群平均減少 69% ,亞太地區的野生動物種群下跌 55 %,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包括亞馬遜地區)的野生動物種群下跌達 94% ,跌幅為全球最大。

WWF 英國分會行政總裁 Tanya Steele 表示,世上最大熱帶雨林亞馬遜的森林砍伐速度正在加速,不僅剝奪了這個獨特的生態系統的樹木,還剝奪了依賴該森林的野生動物以及亞馬遜作為我們對抗氣候變化的最大盟友之一的能力。

至於非洲,則以 66% 的降幅位居第二多野生動物種群減少的地區;北美為 20% ,而歐洲和中亞則下降了 18% 。

報告又指,在過去 48 年,受監察的淡水生物種群數量下跌 83% ,而全球已經失去近 90% 的濕地生境,兩個數字均顯示淡水生物多樣性的消失速度極快。由於不同的威脅,現時全球近五成熱帶珊瑚經已消失,若氣溫上升 1.5°C ,地球將失去 70% 至 90% 的熱帶珊瑚,氣溫上升 2°C,損失將達到 99% 。

Steele 批評,雖然有科學、災難性的預測、慷慨激昂的演講和承諾、燃燒中的森林、被洪水淹沒的國家、創紀錄的熱浪寒流和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但全球領導人繼續坐視世界在眼前燃燒。她說:「氣候和自然危機的命運交織在一起,並非子孫需要用仍有待開發的技術才能解決的遙遠威脅。」

報告又指出,土地利用變化仍然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重要推動因素,當中以農業系統擴張佔比最重,令棲息地喪失和碎片化。研究人員強調,當動物被基礎設施和農田阻擋時,其移動難度會越來越大。在長度超過 1,000 公里的河流中,只有 37% 的河流在其全長保持自由流動,而世界上只有 10% 的陸上保護區是相連的。

報告表明,未來的生物多樣性下降並非不可避免,他們指出喜馬拉雅山脈、東南亞、澳洲東海岸、非洲東部的阿爾伯丁裂谷和東部弧形山脈,以及亞馬遜盆地是優先保育區域。

WWF 建議,政府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中應保證生態的完整性及棲息地的連貫性,又呼籲全球政府、企業以及公眾立即採取行動,以扭轉生物多樣性下跌的趨勢。

來源:
The Guardian, Animal populations experience average decline of almost 70% since 1970, report reveals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