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0 萬年前滅世隕石曾引發史無前例海嘯 波浪遠至半個地球以外

6,600 萬年前,撞擊現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附近淺海的希克蘇魯伯隕石,除了滅絕以恐龍為首的史前動物,同時開啟了地球生物新紀元。根據最新刊於 AGU Advances 的研究指,這顆隕石也引發了可怕的海嘯,其能量之大破壞並侵蝕了半個地球以外的海底沉積物,其規模也是人類歷史上曾見過的數千倍。

該團隊模擬了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後的首 10 分鐘,以及隨後在世界海洋中產生的漣漪效應,這亦是首次有團隊對希克蘇魯伯隕石引發的海嘯進行全球模擬。

2018 年,團隊在地球科學會議上公布過模型模擬的部分數據,當時團隊指出該顆滅世隕石產生的波浪,比 2004 年印度洋大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能量高出 30,000 倍,而後者是人類有記錄以來其中一次最大的海嘯。

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後曾產生了大約 1.5 公里高的海浪,而撞擊坑很快就有海水回流填滿,但坑的邊緣繼續創造了更多的海嘯波浪。這些波浪仍超過 10 米高,並以每秒 1 米的速度穿過深海,衝擊世界各地的海岸線。

最大和最快的波浪自然是產生衝擊點附近,上升超過 100 米高,並以每秒超過 100 米的速度移動。

領導研究的密歇根大學古海洋學家 Molly Range 在大學新聞稿中指出,這場海嘯的強度足以擾亂和侵蝕半個地球的海洋盆地沉積物,從而在沉積記錄中留下一堆更古老的沉積物。

團隊補充指,尤卡坦半島地區的地震和水下滑坡,也可能導致史無前例的海嘯形成。

你會認為這樣的災難性事件會在地球上留下傷痕,但科學家們只能根據他們發現的東西進行研究。

現在知道了當年的海嘯如何席捲全球,各地科學家均可從遠離尤卡坦半島撞擊點的沉積物中收集樣植,以檢測海嘯的更多指紋。

團隊更表明,在海嘯路徑上的許多地點,很多用以定義恐龍滅絕事件的地質邊界都受到了衝擊波的影響。當中證明曾出現海嘯的最具說服力證據來自新西蘭北島和南島東海岸,而這些位置均距離撞擊地點超過 12,000 公里。

在未來的工作中,團隊計劃研究希克蘇魯伯隕石是如何在全球引發一系列由巨大的大氣沖擊波引發的海嘯。今年稍早時湯加火山爆發後,科學家也意識到這些氣壓波的威力有多大,在太平洋某些地區產生了高達一米的波浪。

圖: Mark Garlick

來源:

Science Alert, The Dinosaur-Killing Asteroid Unleashed History’s Most Terrifying Tsunami

報告:

Range, M. M., Arbic, B. K., Johnson, B. C. & et al. (2022). The Chicxulub impact produced a powerful global tsunami. AGU Advances, 3, e2021AV000627. doi: 10.1029/2021AV000627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