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 更新紅色名錄 逾 4 成鮑魚品種受滅絕威脅!

港人愛吃的鮑魚已受絕種威脅!上周五 (9/12)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UCN) 更新其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指全球現存的 54 個鮑魚品種中有 20 種面臨生存危機,相當於品種數量的 44% 。

IUCN 指出,鮑魚被視為佳餚上菜,導致例如在南非的國際有組織犯罪網絡,以不可持續的方式偷獵鮑魚。另一方面,鮑魚深受氣候變化影響,單在 2011 年澳洲西部的熱浪就造成當地 99%魚子鮑 (Roe’s Abalone) 死亡。農業造成的污染亦令有害的藻類在海洋中大量繁殖,導致阿拉伯半島商業用的阿曼鮑魚原分佈範圍減少了一半。

除了鮑魚,稱為「海牛」的儒艮的評級也有所變化。該種大型草食性海洋哺乳類在全球屬「易危」級別,但東非和大西洋新喀里多尼亞附近海域的海牛在新發表的名冊中,已分別升至「極危」和「瀕危」級別。

現時東非的海牛數量已因拖網捕魚、化石燃料勘測污染棲息地,以及食物減少而少過 250 隻;而新喀里多尼亞的海牛則因盜獵、主糧海草受破壞、鎳礦污染等多種威脅而只餘不足 900 隻。

柱狀珊瑚 (Dendrogyra cylindrus) 也是極危物種之一。 IUCN 指,加勒比海的柱狀珊瑚自 1990 年以來已經少了超過 80% ,其級別因此從「易危」升級成「極危」。海水升溫和酸化,以及來自陸上的污染,正是這些珊瑚數量銳減的主因。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刊載逾 15 萬個物種,其中超過 4.2 萬種面臨滅絕威脅,當中有多過 1,550 種海洋動植物面臨絕種危機,而這些受影響物種有 41% 受氣候變化影響。

而 IUCN 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正值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在加拿大舉行第 15 次締約方大會,期望確定「與自然的和平契約」的新框架,以保護地球上的森林、海洋和物種。

IUCN 副主席 Stewart Maginnis 向 AFP 表示,人類過去一直非常集中在限制大型陸上物種的滅絕速度,但在有效保育海洋物種方面落後了 30 年,他希望未來加緊趕上來。 Maginnis 強調,紅色名錄並非一份無望的厄運名冊,它是一種科學嚴謹的工具,有助於更針對性的保育行動。

來源:

IUCN, Human activity devastating marine species from mammals to corals – IUCN Red List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